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作者:电信学院 时间:2022-01-06

一、 专业定位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建设目标和紧缺人才需求,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传统产业智能化创新应用为办学定位,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培养具备扎实数理基础、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为基础,以数据智能、边缘智能相关技术为主要内容,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系统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电子、通信、计算机、控制等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数据获取、智能信息处理、数据分析、智能控制、智能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发设计、工程应用、决策管理和教育教学等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工程人才。

归纳上述目标,毕业后3-5年内,本专业的毕业生有望能够

(1) 做一个AI专业人员,从事电子、通信、计算机和控制等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相关专业领域研究或工程技术工作

(2) 应用,设计和开发将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理论和技术在传统行业中跨领域的应用,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智能改造升级,发挥支持或领导作用

(3) 通过继续教育、在线学习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实现终身学习。

(4) 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解决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5)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对环境、社会、文化、伦理的影响。

三、培养规格

3.1.学分要求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制四年,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2.培养要求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着育人与育才相结合的原则,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全面阐述了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要求

3.2.1.知识要求

(1)通识性知识: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外语综合应用、管理等基础知识。

(2)基础性知识: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自动化基础、计算机基础、通信基础和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理论与方法。

(3)专业性知识:能够较好的掌握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能将智能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有机结合应用于工程实践,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3.2.2. 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能力:具备独立获取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

2)运用知识能力:具备良好的数学能力和牢固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具有扎实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良好的算法能力、智能硬件设计能力、系统集成能力、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能力。

3)综合能力:具备基本的外语交流、科技文献检索与写作、人际交往与沟通、团队协调等开展专业活动必备的能力;具备以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将这些理论、方法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发现新知识、新技术的洞察力以及萌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3.2.3.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2)科学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现代意识,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能理性客观地分析事物;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3)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唯实求新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的流程、方法、法律及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以及发现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

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自我调控能力,正确认识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和社会人际的关系。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定位以工科为主,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扎实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系统、工程知识和良好的专业动手能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专业化、行业化、职业化的“双证”型技能人才和“双师”型职教师资,为“中国制造2025”贡献“智力资源”。

4.1. 学科基础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

4.2. 专业核心课程

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据与算法、智能控制技术、机器学习、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基础、智能传感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模式识别、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边缘智能技术、ROS机器人、虚拟现实与增强、云平台架构与开发、智能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及应用。

4.3. 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学生应参加以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1) 军训:第1学期为期2周的军事训练;

(2)课程实践:第2-5学期,每期安排为期2周的专业课程实训,培养工程意识和从事科研的能力;

(3)综合实训:第6学期安排人工智能综合训练学期项目,培养学生系统设计和集成能力;

(4)创新创业: 举办创新创业讲座,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5)专业实习:第7学期进行为期20周的校外专业实践,了解本专业的市场和技术需求,并撰写实习报告;

(6)毕业论文:第8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要求字数在10000字以上。

五、师资队伍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拥有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富有学术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全部拥有国内外重点大学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2位高级工程师,4位讲师,结构合理。

六、 教学条件

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重点扶持下,学校和学院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加大建设力度,改善了教学条件,投入大量的经费,完善了学科建设,规范管理体制。目前在白云校区第四实训楼有18个专业实验室,面积约2200平方米,学院主要实验室如表1所示:

表1 电信学院公共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

实验室面积(m2

设备值(万元)

可容纳学生数(人)

电子技能与工艺实验室(电子课程设计实验室)

95.3

89.3

48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

71.4

50.2

30

通信原理实验室(电子测量实验室/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光纤技术实验室)

93.2

163

40

传感技术实验室

65.3

100

20

电子创新中心

45

48

15

移动通信实验室(程控交换实验室/宽带接入实验室)

68.9

103.8

30

虚拟现实与网络安全实验室

93.2

129

50

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NI虚拟仿真实验室)

93.2

130

46

物联网技术实验室(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室)

81.1

216

20

单片机与PROTEUS仿真实验室

107.7

180

50

PCB设计与制作实验室

70

113

20

同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建了两间专业实验室,一个是数据智能实验室,一个是边沿协同智能实验室,分别从数据流和信号流视觉来开展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和开发。

白云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何布村环镇西路155号    邮箱:dxxy@gp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