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电子与信息学院创建于1986年,先后经历了物理系、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子与信息学院等发展阶段。目前学院拥有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广东省高等学校通信与信息系统珠江学者岗位设岗学科。本科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4个系和1个教学实验中心。

学院现设有6个本科专业8个方向,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电子信息工程(师范)、应用电子技术教育(职教师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网络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是省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原“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于2014年开始招生,目前已形成了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光电信息工程和网络与信息安全五个领域。从2022年起,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实行分领域招生。电子与信息学院负责“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招生与培养,该领域主要围绕智能信息处理与数据智能、海洋信息感知、工业互联网与新一代通信技术三个方向开展研究。

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科研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省部级教学平台6个;拥有16个校外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拥有教育部-中兴ICT产教融合基地、广东省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广东省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电子与信息工程”教育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卓越网络工程师”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电子与信息工程”广东省实验示范中心等实践基地。拥有广东省知识产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国产数控智联系统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智能信息处理与嵌入式人工智能工程中心、广东高校未来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高校移动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港制造云国际合作基地、广东省民族发展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0个,其中4个省级,6个院级。

学院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应用型专项等纵向项目百余项,累积经费4500余万元,其中近两年横向课题共1200余万元。发表SCI/EI收录论文150余篇,其中SCI二区及以上4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3篇。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建有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聚焦产业引领,充分利用学院在产业中的优势,与龙头企业广州数控、广州思林杰、德赛西威、车厘子、建研院、广东新大陆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6个,签订了一些列校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围绕低空经济、集成电路创新及鸿蒙开发等领域,分别与广州数控、德赛西威、粤芯半导体等领军企业,开设了3个创新班—智能伺服控制、网络工程、集成电路及3个微专业—数字化脑机接口、数字孪生应用技术、鸿蒙智联应用,旨在精准培育创新人才,服务龙头企业。学院2023年建设建设广东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科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并成功申报国产数控智联系统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家电实训中心,学院成立了工业智能化技术、智能家电、信息智能感知与数据孪生、脑机智能与人机系统研究所,建有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入选了首批工信部的数字孪生百城百校,组建了国产数控智联系统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落地了教育厅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学院和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工程实训基地。

学院注重实践与科研结合,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毕业生在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与德赛西维、腾讯公司、京东公司、华硕公司签约,同时还有从事智能仪器与电子产品系统的设计,软件、硬件研发,测试计量认证等工作。毕业生“双证”率90%以上,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6%以上,深受社会欢迎;学生在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曾经获得全国一等奖、省一等奖等好成绩;多名毕业生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研究生,本科生2023年获得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研究生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三届获得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



白云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何布村环镇西路155号    邮箱:dxxy@gp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