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 通信系构建“三维融合”体系,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

作者:吴晨阳 时间:2025-07-06

为精准对标2026年招生需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电子与信息学院于202573日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专题研讨会。学院领导、各系主任及专业负责人出席,聚焦技能型人才培养议题,就培养路径创新提出具体方案。

通信工程系主任李冕杰汇报了通信系技能型人才培养落实方案,以“三维融合”育人体系为核心,构建校企协同、前沿赋能的新型培养生态。

通信系人才培养方案核心亮点

一、三维融合课程体系:分层赋能,精准对接

1.底层共享:夯实《智能体决策》《多媒体通信技术》等核心课程基础,强化算法工程应用能力(依托黄永伟教授《鲁棒优化导论》专著)。

2.中层分流:按企业需求定制方向。

- 广数工业自动化:工业物联网协议、智能传感器应用;

- 德赛汽车电子:车载通信系统设计、实时操作系统。

3.上层拓展:开设《6G网络架构》《生成式AI驱动通信优化》等前沿课程,培养5G/6G技术前瞻能力。

二、岗课赛证融通机制:实战驱动,能力认证

- 岗课融合:将华为/工业互联网等企业证书(基站部署、故障诊断等模块)嵌入课程,实施“双纲对照”(理论课70%覆盖证书知识,实践课30%直通技能点)。

- 赛课联动:构建国家级-省级-企业级竞赛矩阵(如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广数/德赛联合命题大赛),开设“竞赛特训选修课”强化实战能力。

三、虚实结合实践教学:校企共建场景化平台

- 虚拟仿真:开发广数智能产线数字孪生系统、德赛车载抗干扰模拟平台;

- 真实场景:共建工业通信实验室,学生直接操作广数数控系统、德赛车载雷达模块,完成通信故障诊断与参数配置。

- 企业项目制教学:引入广数/德赛技术难题(如雷达信号去噪),学生组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全流程攻关,成果可置换学分并获企业认证。

四、双师双能师资建设:产教双向赋能

- 教师进企业:专业课教师每2年累计6个月入驻企业,参与工业通信协议开发等项目,反哺教学(如毫米波雷达算法优化融入课程);

- 工程师进课堂:广数/德赛技术总监授课,通过“产研进课堂”模式提升工程思维与实践能力。

五、双导师微专业:精准培养+生态闭环

- 广数班/德赛班:定制《工业大模型》《车载CAN/LIN总线技术》等课程,企业导师主导实训;

- 质量管控:实施“三阶指导机制”(理论-实践-答辩)、“三维评分制”(企业评价占比≥60%);

- 就业保障:与共建企业建立人才库,微专业毕业生目标就业率≥95%


本次会议标志着学院人才培养改革进入深度实施阶段。通信系的方案以“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前沿技术赋能教育、校企生态闭环培养”为特色,为全院提供了可复用的范式。后续各系方案将陆续展示,共同推动电子与信息领域技能型人才培育的转型升级。


白云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何布村环镇西路155号    邮箱:dxxy@gpnu.edu.cn